你的位置:联华证券股票开户_炒股配资网_在线股票配资平台 > 炒股配资网 > 股票杠杆代持 俄罗斯联邦与车臣共和国之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_俄政府_死亡_冲突
现状股票杠杆代持
第二次车臣战争(从车臣叛乱分子视角也称为第二次车臣战役或俄罗斯第二次入侵车臣)是俄罗斯联邦与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之间自1999年8月至2000年4月在北高加索边境地区持续发生的武装冲突。
展开剩余96%1999年8月,车臣伊斯兰主义武装分子突袭俄罗斯达吉斯坦地区,宣布其独立并号召发起圣战。在第一阶段战役中,俄罗斯军队与亲俄车臣准军事部队通过公开作战对抗车臣叛乱分子,在经历了1999年12月至2000年2月的冬季围城后占领格罗兹尼。尽管车臣恐怖分子在北高加索地区的持续抵抗造成俄军重大伤亡,并多年挑战俄政府对车臣的控制权,俄罗斯仍于2000年5月实现对车臣的直接管辖。双方均实施了针对平民的袭击,这些行为招致国际社会广泛谴责。
2000年代中期,俄罗斯政府将重要军事职责委托给亲俄车臣部队。军事行动阶段于2002年4月结束,战场协调权先移交联邦安全局,后于2003年夏季转交内务部。
至2009年,俄罗斯已削弱车臣分离主义运动至大规模战斗停止的程度。俄军及内务部部队终止巡逻任务。格罗兹尼启动重建,城市及周边区域迅速恢复。但北高加索地区仍持续爆发零星暴力事件,包括针对联邦部队和地方政府的爆炸与伏击。
2009年4月,政府在车臣的军事行动正式结束。随着主力部队撤离,地方警察部队负责应对低强度叛乱。三个月后,流亡的分离主义政府指挥官艾哈迈德·扎卡耶夫呼吁自8月起停止对车臣警方的武装抵抗,表示希望"从今往后车臣人不再互相射击"。车臣冲突至此告终。
实际死亡人数尚不明确。根据士兵母亲委员会数据,俄军伤亡约7,500人(俄官方统计)或14,000人(非官方统计)。非官方估计有25,000至50,000人死亡或失踪,其中多数为车臣平民。
冲突的历史基础俄罗斯帝国时期
车臣作为北高加索地区,历史上长期反抗外来统治,包括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1577年,自伏尔加河迁至捷列克河的哥萨克人在车臣低地建立俄罗斯捷列克哥萨克军。1783年《格奥尔吉耶夫斯克条约》签署,使格鲁吉亚卡特利-卡赫季王国成为俄保护国。1817年俄帝国开始向高加索扩张以确保与格鲁吉亚等外高加索地区的联通。1830年俄军进入车臣高地,战斗持续至1859年巴里亚京斯基将军率25万大军镇压山地居民抵抗。1877-78年俄土战争期间,高加索爆发多起起义。
苏联时期
1917年俄国革命后,车臣建立短暂的高加索伊玛目国,涵盖车臣、达吉斯坦和印古什部分地区,以及世俗的北高加索山地共和国。俄内战双方均敌视车臣民族,至1922年布尔什维克军队击败主要反对力量。苏联成立前数月建立俄联邦车臣自治州,继承部分原捷列克哥萨克军领土。1936年车臣与印古什合并成立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41年二战期间哈桑·伊斯拉伊洛夫领导车臣起义。1944年以"车臣通敌纳粹"为借口实施种族清洗,将车臣人迁至哈萨克和吉尔吉斯苏维埃共和国,极端环境导致约1/4至1/3人口死亡。2004年欧洲议会等多方认定该驱逐为种族灭绝。[44][45][46] 1992年分离主义政府建立1944年暴行纪念碑,后遭亲俄政权拆除。纪念碑石材在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广场被发现,用于纪念亲俄地方武装损失。
第一次车臣战争
1991年苏联解体后车臣宣布独立。1992年车臣与印古什官员签署协议分立,印古什加入俄联邦而车臣保持自治。自1992年起,独立争议引发小规模内战,俄方秘密试图推翻焦哈尔·杜达耶夫政权。1994年俄军进入车臣恢复宪法秩序,引发第一次车臣战争。经历近两年惨烈战斗后签署1996年哈萨维尤尔特停火协议,估计死亡超10万人。俄军撤离共和国。
第二次车臣战争序幕车臣混乱局势
首战后政府对混乱共和国的控制仍不稳定,尤其在满目疮痍的格罗兹尼城外。分离主义控制区扩大,地区法治崩溃。因战争创伤与经济困境,大量武装暴力的前分离主义战士被迫继续暴力活动。阿尔比·巴拉耶夫等极端军阀(据称与FSB合作)挑战格罗兹尼政府权威。车臣军阀对北高加索其他地区的绑架袭击日益增加。在缺乏有效经济下,绑架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三年独立期间获利超2亿美元。1996-1999年约1,300人被绑,1998年四名西方人质遇害。1998年格罗兹尼当局宣布紧急状态。紧张局势演变为公开冲突,如1998年7月古杰尔梅斯事件,车臣国民警卫队与伊斯兰组织交火致50人死亡。
1996-1999年俄车关系
边境冲突及车臣相关恐怖活动加剧政治紧张。1996年11月16日卡斯皮斯克公寓爆炸致68名俄边防军死亡,原因未明但俄方普遍归咎车臣叛军。1997年4月23日阿尔马维尔火车站爆炸致3死,5月28日皮亚季戈尔斯克站爆炸致2死。1997年12月22日达吉斯坦武装与车臣阿拉伯军阀伊本·哈塔布袭击布伊纳克斯克俄军基地造成重大损失。
1997年分离主义者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当选总统。1998-1999年马斯哈多夫遭遇多次未遂暗杀,均指认为俄安全部门所为。1999年3月克里姆林宫驻车臣代表根纳季·什皮贡在格罗兹尼机场被绑,后于2000年战争期间发现遗体。3月7日内务部长谢尔盖·斯捷帕申因什皮贡事件呼吁入侵车臣,但计划被总理普里马科夫阻止。斯捷帕申后称:
"1999年3月已决定进攻车臣...我准备采取实际行动。计划8-9月前控制捷列克河北岸。无论莫斯科爆炸案是否发生,战争都将启动...普京未提出新方案。他可证实此事,当时其任FSB局长掌握全部情报。"
罗伯特·布鲁斯·韦尔认为这些应属应急计划。1999年8月斯捷帕申任总理时公开主张军事打击车臣分离分子。在其电视讲话讨论恢复车臣宪政后,普京立即将其免职。
1999年5月底俄宣布关闭俄车边境以阻止袭击犯罪活动,授权边防军现场击毙违规者。6月18日达吉斯坦边防站遇袭致7名军人死亡。7月29日内务部部队摧毁车臣边防站并控制800米关键路段。8月9日北奥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6名军人被绑,8月22日反坦克地雷爆炸致10名警察死亡。
入侵达吉斯坦
第二次车臣战争始于达吉斯坦入侵。1999年8月7日,沙米尔·巴萨耶夫率2,000名车臣、达吉斯坦、阿拉伯及国际圣战者从车臣进入达吉斯坦(与沙特出生的伊本·哈塔布合作)。此役首次在山区使用空投燃料空气炸弹(FAE),特别是坦多村。至9月中旬叛军被逐出占领区退回车臣。冲突致数百武装分子死亡,联邦方报告275人死亡900人受伤。
俄罗斯爆炸案
达吉斯坦入侵余波未平,莫斯科、伏尔加顿斯克及布伊纳克斯克接连发生爆炸。9月4日俄军家属公寓楼爆炸致62人死亡。随后两周另有三次公寓楼和商场爆炸致近350人死亡。2002年刑事调查认定爆炸由仍在逃的阿奇梅兹·戈奇亚耶夫策划,哈塔布与阿布·奥马尔·赛义夫(后均被击毙)下令,作为对俄反攻达吉斯坦的报复。俄法院另判定6名被告有罪。当地警方曾逮捕安装炸弹的FSB特工,但最终按莫斯科命令释放。包括国家杜马议员尤里·谢科奇欣、谢尔盖·科瓦廖夫等多名观察者质疑官方说法要求独立调查。大卫·萨特、尤里·费尔什廷斯基等及车臣分离当局指认1999年爆炸系FSB伪造,旨在为新车臣战争争取民意,提升普京支持率并帮助亲战的统一党赢得杜马席位。
1999-2000年俄罗斯攻势空战阶段
1999年8月末至9月初,俄对车臣实施大规模空袭,宣称清剿当月入侵达吉斯坦的武装分子。8月26日俄承认轰炸车臣目标。空袭导致至少10万车臣人逃离家园,邻国印古什请求联合国协助处理数万难民。10月2日俄紧急情况部称78,000人逃离空袭,多数以每日5,000-6,000人速度涌入印古什。
9月22日副内务部长伊戈尔·祖波夫称俄军已完成对车臣合围,但军事策划者因可能造成重大伤亡反对地面进攻。
地面战争
1999年10月1日,新任总理普京宣布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及其议会违宪,冲突进入新阶段。[需引证]普京表示俄军将推进至捷列克河(分隔车臣北部1/3领土)。其宣称目标是控制北部平原建立防疫线,但后承认因地形复杂该屏障"无意义且技术不可行"。俄媒称普京加速了数月前制定的车臣镇压计划。
俄军迅速穿越车臣北部开阔地带,10月5日抵捷列克河。当日俄坦克炮弹击中难民巴士致至少11名平民死亡;10月7日苏-24轰炸机对埃利斯坦日镇投掷集束炸弹致35人死亡。10月10日马斯哈多夫提出镇压军阀的和平计划遭俄方拒绝,其向北约求援亦未果。
10月12日俄军跨过捷列克河分两路进攻首府格罗兹尼。为避免第一次车臣战争的高伤亡,俄军谨慎依靠炮兵与空军削弱车臣防御。随着推进,数万居民逃往邻国。车臣约80万居民中最终20-35万人流离失所。10月俄在北部设立"过滤营"关押疑似恐怖分子成员,显示其对后方车臣民众的戒备。
10月15日俄军通过重炮攻击控制格罗兹尼炮击范围内的关键山脊。马斯哈多夫宣布对俄军发动"加扎瓦特"(圣战)。伊奇克里亚实施戒严并征召预备役,但俄政府未在车臣或全境宣布紧急状态。次日俄军从可俯瞰格罗兹尼的捷尔斯基高地驱逐200名车臣武装分子。经激战夺取戈拉戈尔斯基村据点。
10月21日俄军"飞毛腿"导弹袭击格罗兹尼市中心市场致约140人死亡(含众多妇孺),数百人受伤。俄官员称该市场因被武装分子用作军火交易而遭打击。8天后俄战机火箭弹袭击逃往印古什的难民车队,致至少25名平民死亡(含红十字工作者和记者)。两日后俄军重炮轰击萨马什基,外界猜测此举系报复第一次战争中的俄军重大伤亡。
11月12日当地车臣指挥官亚马达耶夫兄弟倒戈联邦,古杰尔梅斯(车臣第二大城市)升起俄旗;俄军同时占领被毁的哥萨克定居点阿西诺夫斯卡亚。至2000年1月库拉雷周边持续激战。11月17日俄军清除第一次战争标志性据点巴穆特,报道称数十名武装分子与平民死亡,FAE轰炸将定居点夷平。11月19日俄军经五天失败后攻占阿赫霍伊-马丁。
11月26日陆军副总参谋长瓦列里·马尼洛夫宣布第二阶段战役接近完成,即将启动以肃清山区"匪帮"为目标的第三阶段。数日后国防部长伊戈尔·谢尔盖耶夫称军事行动可能延长三个月,但有将领建议新年结束攻势。次日车臣短暂夺回新格罗兹年斯基。
12月1日弗拉基米尔·沙马诺夫少将率部经激战控制格罗兹尼南部的阿尔汉-尤尔特村。报道称车臣与外籍叛军造成70余名俄军死亡后撤退,自身亦损失惨重。同日分离主义者在多村及古杰尔梅斯郊外发动反攻。阿尔贡(格罗兹尼以东5公里)武装分子进行开战以来最顽强抵抗。[需引证]乌鲁斯-马丁叛军采用游击战术致俄军12月9日仍在轰炸,但车臣指挥官称其部队已撤离。
12月4日北高加索俄军司令维克托·卡赞采夫宣布格罗兹尼被完全封锁。下一目标是控制首都以南20公里的沙利镇(少数未被占领的城镇之一)。俄军先夺取连接沙利与首府的两座桥梁,至12月11日完成合围并逐步清剿。12月中旬俄军集中攻击车臣南部,计划从达吉斯坦发动新攻势。
格罗兹尼围城战
12月初俄军发起对格罗兹尼的进攻,伴随周边村庄争夺。2000年2月2日俄军占领该城,战役结束。俄官方数据显示至少134名联邦军及未知数量的亲俄民兵死亡。分离武装亦损失惨重,含多名关键指挥官。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称2,700名叛军在逃离时被击毙。分离主义者承认在阿尔汉-卡拉雷区损失至少500人。
围城战对首府的破坏程度超过二战以来任何欧洲城市。2003年联合国称格罗兹尼为全球损毁最严重城市。
俄军在推进中因车臣反击和车队伏击遭受重大伤亡。2000年1月26日俄政府宣布自10月以来1,173名军人死亡,较19天前公布的544人翻倍。
山地争夺战
2000年冬季车臣南部山区爆发激战,特别是阿尔贡、韦杰诺和沙托伊附近(俄空降兵自1999年在此作战)。2月9日俄战术导弹击中沙利镇(原"安全区")养老金领取人群,据称因情报显示武装分子进入该镇。估计150名平民死亡,后续武装直升机袭击造成更多伤亡。人权观察呼吁俄军停止使用FAE("真空炸弹"),指出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2月18日俄内务部长罕见承认一架运输直升机在南部被击落,15名军人死亡。
2月29日联合集团军司令根纳季·特罗舍夫称:"车臣反恐行动基本完成,肃清残部还需数周。"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元帅表示叛军规模约2,000-2,500人,"分散于车臣全境"。同日普斯科夫空降兵连在乌鲁斯-克尔特村遭车臣与阿拉伯武装袭击,至少84名俄军死亡。[需引证]俄国防部官方期刊称通过无线电截获等证实至少659名叛军死亡(含200名中东人员)。3月2日波多利斯克OMON部队在格罗兹尼误击谢尔吉耶夫波萨德分队致24名俄军死亡。
3月,鲁斯兰·格拉耶夫率领的千余名车臣武装分子坚守科姆索莫尔斯科耶村两周,造成俄军50余人死亡。3月29日叛军在扎尼-韦杰诺附近伏击彼尔姆OMON车队致23名俄军死亡。
4月23日特罗舍夫称80-100名"匪徒"在韦杰诺峡谷伏击空降兵补给车队,联邦方15人死亡,发现4具叛军尸体。俄空降兵司令部称击毙20名武装分子并俘获2人。俄军迅速攻占最后抵抗据点(2000年12月对山区阵地发起新攻势)。
联邦政府恢复管辖2000年5月普京总统对车臣实施直接统治,次月任命艾哈迈德·卡德罗夫为亲莫斯科临时政府首脑。初期全俄支持此进展,但持续伤亡削弱公众热情。2003年3月23日举行新车臣宪法公投,4月2日生效的宪法赋予车臣高度自治权但仍隶属俄罗斯。公投获俄政府强力支持但遭车臣叛军严厉批评致大量民众弃权。2004年卡德罗夫遇刺身亡。2005年12月起,亲俄民兵"卡德罗夫派"指挥官拉姆赞·卡德罗夫成为车臣实际统治者,2007年2月在普京支持下正式接任总统。
叛乱活动车臣游击战
尽管大规模战斗停止,每日袭击仍持续(主要在南部),并通过高加索阵线蔓延至周边地区。分离主义小股势力主要针对俄方及亲俄领导人、军警车队,使用IED等装置。俄军以炮击、空袭及反暴乱行动回应。与早期征召兵不同,此时车臣驻军多为合同兵。随着俄军角色弱化,安全事务由前分离主义者卡德罗夫领导的部队主导。2004年起"卡德罗夫派"分为内务部南北分部,另有苏利姆·亚马达耶夫(东方营)和赛义德-马戈梅德·卡基耶夫(西方营)指挥的亲俄武装。
2009年4月16日FSB局长亚历山大·博尔特尼科夫宣布结束车臣"反恐行动",称局势已稳定。尽管车臣基本平定,达吉斯坦和印古什仍持续武装冲突。
自杀式袭击
2000年6月至2004年9月,车臣叛军采用自杀袭击战术,期间发生23起相关事件(含别斯兰学校人质事件致334人死亡)。
刺杀事件
双方均实施多次刺杀,最显著包括:2004年2月13日流亡前分离主义总统扬达尔比耶夫在卡塔尔遇害;2004年5月9日亲俄总统卡德罗夫在格罗兹尼阅兵时被炸身亡。
高加索阵线
尽管北高加索反俄活动早有渊源,2005年5月(马斯哈多夫遇害两月后)车臣分离主义者正式宣布建立高加索阵线,整合斯塔夫罗波尔、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地区。至此俄南部几乎所有区域均卷入冲突。
车臣分离运动成为北高加索叛乱的思想、后勤及财务中心。达吉斯坦频发联邦军与地方武装交火,2005年10月13日纳尔奇克等地亦爆发战斗。
人权与恐怖主义俄当局与车臣分离主义相互指控战争罪行(绑架、谋杀、劫持人质、掠夺、强奸等)。欧洲委员会和大赦国际等谴责双方"公然且长期"违反国际人道法。
1999年以来西欧人权组织统计车臣约5,000起强迫失踪案。2000年3月24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发言:
"数千车臣平民死亡,20余万人流离失所。我们与多国代表团对俄方在车臣的法外处决等侵权指控表示关切,同时谴责车臣叛乱分子杀害平民和战俘的行为...车臣战争严重损害俄罗斯国际声誉,使其孤立于国际社会。俄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是修复国内外造成的伤害,否则将陷入更深孤立。"
2001年大赦国际年度报告指出:
"俄军无差别轰炸平民区,持续攻击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平民,数百平民和战俘未经审判处决。记者与独立观察员仍被禁止进入车臣。据报道车臣武装分子恐杀俄方任命文职官员,并处决俄军战俘。"
俄政府未追究冲突期间侵权责任。数百名受害者因国内申诉无果向欧洲人权法院(ECHR)起诉。2005年3月法院首次就车臣案裁决,认定俄政府侵犯生命权及禁止酷刑条款。此后俄在类似案件中被多次定罪。
自1994年首次车臣战争以来,发现数十个集体坟墓。截至2008年6月车臣登记57处乱葬岗。大赦国际称可能还有数千人埋于无标记坟墓(含1999年以来5,000名失踪平民)。2008年发现的最大乱葬岗含1995年第一次战争的800名遇难者。俄政府未系统挖掘车臣乱葬岗。
2002年5月至2004年9月,巴萨耶夫领导的车臣武装在俄境内针对平民实施恐怖袭击(多为自杀式爆炸),共造成200人死亡(2003年斯塔夫罗波尔列车爆炸46死,2004年莫斯科地铁爆炸40死,2004年俄客机爆炸89死)。
2002年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与2004年别斯兰学校围困造成重大平民伤亡。莫斯科事件第三日FSB阿尔法小组使用不明化学气体强攻(因缺乏医疗支援致133名人质死亡);别斯兰事件中恐怖分子在体育馆设置炸药,仓促强攻导致294名人质及特种部队重大伤亡。
其他问题潘基西危机
俄方指责格鲁吉亚纵容车臣分离分子活动并渗透俄格边境。2002年2月美国以反恐名义协助格方打击潘基西峡谷的"犯罪元素"及阿拉伯圣战者活动。8月格方称俄军秘密空袭峡谷致平民死亡。
2001年10月8日联合国观察团直升机在阿布哈兹科多里峡谷被击落(9人死亡,含5名联合国观察员),疑与车臣武装分子有关。2004年3月2日武装头目格拉耶夫从达吉斯坦返格时被俄边防军击毙。
2005年单方面停火
2005年2月2日分离主义总统马斯哈多夫通过网站呼吁停火至2月22日(车臣人口驱逐纪念日),称系对普京的"善意姿态"。3月8日马斯哈多夫在托尔斯泰-尤尔特镇被俄安全部队击毙。
分离主义委员会随即宣布阿卜杜勒-哈利姆·萨杜拉耶夫接任(获巴萨耶夫支持)。2006年2月萨杜拉耶夫改组政府,解除第一副总理扎卡耶夫职务(后改任外长)。同年6月萨杜拉耶夫遇刺,由恐怖分子指挥官多库·乌马罗夫接任。
大赦计划
自第二次冲突以来,莫斯科至少宣布七次对叛乱分子及联邦犯罪人员的大赦。首次1999年约400名车臣人倒戈(但普京顾问称多数后被原战友或视为"第五纵队"的俄方杀害)。其他包括2003年9月配合新宪法颁布的大赦,以及2006年中至2007年1月的大赦。至2005年卡德罗夫称超7,000名叛军"回归和平生活"。2006年约600名武装分子缴械。2007年国际赫尔辛基人权联合会报告《大赦者在车臣成为迫害目标》披露多起被赦者遭绑架、酷刑和处决案例。
政府对媒体报道的审查
第一次战争中广泛且自由的报道(尽管多名记者遇害)使克里姆林宫意识到需控制全国电视台以推行重大政策。至第二次战争时,联邦当局已建立全面系统限制记者进入车臣并塑造报道内容。
俄政府通过掌控电视台、压制性法律及骚扰记者等手段剥夺民众获取独立信息的机会。亲莫斯科政府完全控制车臣当地媒体;俄记者在车臣遭遇严重阻碍导致自我审查;外国媒体也被施压压制报道。个别案例中俄记者被监禁(鲍里斯·斯托马欣)或绑架(安德烈·巴比茨基),国际媒体(如ABC)被禁入境(因播出巴萨耶夫采访)。俄车友谊协会以"极端主义和民族仇恨"罪名被关闭。2007年民调显示仅11%俄民众满意车臣报道。
影响平民损失
第二次车臣战争超6万名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死亡。平民伤亡统计差异巨大:亲莫斯科车臣政府称两次战争共16万人死亡/失踪(含3-4万车臣人和10万俄罗斯人);已故叛军领袖马斯哈多夫称20万车臣人死亡。2007年俄人权组织"纪念"统计自1999年约2.5万人死亡/失踪。大赦国际估计第二次战争致2.5万平民死亡、5,000人失踪。俄车友谊协会则认为两战平民总死亡约15-20万。
环境破坏
环保组织警告战后的车臣面临生态灾难。叶利钦前助理称俄军轰炸使车臣成为"环境废墟"。主要问题包括:战争导致的石油泄漏、下水道污染(深度达250米)、化工厂遭袭引发的化学与放射性污染。车臣野生动物亦受严重影响。2004年俄政府宣布车臣1/3区域为"生态灾难区",40%为"严重环境危机区"。
地雷问题
车臣是全球地雷污染最严重地区。自1994年起双方广泛使用地雷(俄罗斯加入1980年《常规武器公约》但未签署1996年地雷议定书)。雷区集中于南部抵抗区及共和国边境。1999年12月HALO Trust被俄驱逐后无人道扫雷行动。2002年6月联合国官员估计境内埋设50万枚地雷。1999-2003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记录2,340起平民触雷事件。
军事损失
双方军事伤亡难以核实且普遍认为被低估。2000年9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汇编首年冲突官方伤亡清单(虽不完整但揭示信息战轮廓)。2005年8月俄国防部数据称1999-2005年至少1,250名正规军死亡(不含内卫部队、FSB、警察及地方民兵——截至2003年10月至少1,720人死亡)。独立估计更高,如俄士兵母亲委员会估计1999-2003年约2,000名军人阵亡。
分离主义运动的政治激进化
车臣人日趋激进。前苏军军官杜达耶夫和马斯哈多夫被更依赖伊斯兰主义而非世俗民族主义的领导者取代。当旧领导人寻求莫斯科承认伊奇克里亚独立时,新领袖强调将俄逐出整个北高加索(以穆斯林非俄族群为主的贫困山区)。
2006年4月主要叛军指挥官乌马罗夫被问及与俄谈判可能性时回应:"我们多次提议,但被视为示弱。因此不再打算如此。"同月新发言人乌杜戈夫警告袭击可能发生在俄全境:"今天我们面临全面战争——可在任何触及敌人的地方开战...这意味着全国范围打击,不仅在高加索。"其宣称目标不再是西式民主独立,而是伊斯兰主义"北高加索酋长国",反映武装分子日益极端化。[需引证]
2007年10月乌马罗夫宣布建立"高加索酋长国"并号召全球圣战,导致车臣及邻国武装分子内部分裂(温和派与中东关联的激进伊斯兰主义者)。部分指挥官(如安佐尔·阿斯特米罗夫)公开反对全球圣战概念,但仍为高加索共和国独立而战。
尽管如此,运动获得全球穆斯林支持者(包括武装志愿者)。许多专家认为车臣武装可能与国际伊斯兰分离组织有关联。BBC在冲突问答中写道:"多年来已知穆斯林志愿者经阿富汗或巴基斯坦训练营赴车臣参战。"9·11后有人将车臣抵抗与基地组织全球圣战关联,但车臣外籍圣战者仅数百人。9·11前西方多质疑俄政府关于车臣与基地组织联系的指控(美政府及北约视为苏联式"宣传")。
伊斯兰激进化的趋势影响国际对车臣分离事业的支持。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凶手察尔纳耶夫兄弟宣称报复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勒斯坦杀害穆斯林,削弱了美国对车臣同情的舆论并引发对车臣人和穆斯林的仇外情绪。欧洲猖獗的伊斯兰恐怖主义及车臣人在ISIS中的突出角色(如阿布·奥马尔·希沙尼),因欧洲反伊斯兰情绪高涨危及车臣分离运动(包括曾支持车臣的波兰等国)。
对车臣人口的影响
2006年无国界医生报告称:"多数车臣人仍生活在恐惧、不安与贫困中。"2005年9月调查显示77%受访者有"明显心理创伤症状"。
2008年新生儿死亡率达17‰(全球最高),有先天缺陷需治疗者占10%。部分患儿被送往医疗条件较好的达吉斯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统计1994-2008年2.5万名儿童失去单/双亲。车臣儿童普遍出现心理压力症状,2006年亲莫斯科卫生部副部长称其成为"暴力恐惧与慢性贫困下的活标本"。2007年内务部承认街头流浪儿达1,000人且持续增加。
2009年8月官方统计失业率32.9%,2017年降至13.9%。大量住房被毁致许多人无家可归且未获赔偿。两次战争摧毁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及文教基础(多数学校文化机构被毁)。近年持续重建包括新房、公共设施、道路、清真寺及电力恢复。但贿赂、绑架、勒索等犯罪仍阻碍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俄政府研究显示有组织犯罪水平达全俄平均两倍,政府普遍被视为腐败低效。
战争导致数十万人流离失所(2000年峰值达30万),多数在车臣和印古什境内,但数千难民流亡欧盟国家(截至2008年数据)。
对俄罗斯人口的影响
冲突爆发提升刚任总理的普京支持率,对俄政治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自1994年以来,全俄多地出现"车臣综合征"(CS)案例——描述参战士兵心理创伤(类比苏军在阿富汗的PTSD)。2003年莫斯科塞尔布斯基研究所副主任称约70%的150万车臣老兵患有CS。许多人回归社会后成为酗酒失业的反社会者,数千人终身残疾且政府援助微薄。
2007年"纪念"与人权组织Demos报告指出,在车臣服役的俄警察丧失专业能力。冲突关联俄警队日益严酷和犯罪化。人权组织称数万警员将暴行模式带回原籍(常伴纪律与心理问题)。2005年全俄民调显示71%不信任警察,41%惧怕警察暴力。大赦国际称刑讯在俄已成常态。2007年起非高加索籍警察被派往该地区各共和国。
车臣冲突及高加索恐怖主义助推俄国内不容忍、仇外及种族暴力(主要针对高加索人)。俄当局常将随机袭击定性为"流氓行为"而非种族犯罪。2003-2004年官方认定的种族谋杀案翻倍。2006年莫斯科市场爆炸(13死)等事件加剧紧张。2007年18岁的阿尔图尔·雷诺声称一年犯下37起种族谋杀,称"自学生时代憎恨高加索人"。2007年6月5日斯塔夫罗波尔爆发反车臣骚乱(因两名青年被杀疑凶为车臣人),要求驱逐车臣居民。此前孔多波加曾因债务纠纷发生车臣人与当地俄罗斯人冲突致2名俄人死亡。俄军中针对高加索人的种族暴力也是问题。
现状2005年约6万联邦军驻车臣,后大幅减少。2007年作家托尼·伍德估计当地安全部队约8,000人。独立分析认为武装叛军约2,000人,俄方称仅数百。共和国南部山区仍有零星战斗,但俄方大幅减少介入,交由地方政府处理。2008年2月分离主义总统乌马罗夫向山区部队讲话时自称有"数千战士"。
前总统马斯哈多夫与主要军阀/恐袭策划者巴萨耶夫等已死亡。同时车臣独立运动因内部分裂(温和派vs伊斯兰激进派)、9·11后国际环境变化及民众战争疲劳而前景黯淡。大规模战斗被游击战和爆炸取代,暴力常蔓延至邻国。2005年起叛乱重心转向印古什和达吉斯坦,俄政府着力稳定北高加索。
多年来俄领导人多次宣布战争结束。2002年4月普京称车臣战争已终结。俄政府表示冲突于2002年4月正式结束,此后主要为维和行动。
2006年7月10日时任总理伊万诺夫向BBC表示:"战争已结束,军事行动仅持续两年。"
现任车臣总统卡德罗夫也称战争终结。有人认为2003年宪法公投及亲莫斯科统治者卡德罗夫当选标志战争结束,另一些人认为持续至今。2006年欧洲委员会人权专员等独立观察员表示战争已基本结束。
分离主义者否认冲突终结,游击战持续遍及北高加索。亲俄军阀亚马达耶夫上校(地位仅次于卡德罗夫)2007年3月称仅山区就有超1,000名分离分子与外籍恐怖分子:"战争远未结束,可能再持续2-5年。"CIA资料称俄已大幅削弱车臣分离运动,但北高加索仍零星暴力。因俄政府垄断媒体报道,车臣安全状况极难核实。2007年5月大赦国际称"虽大规模军事行动减少,暴力持续"。多年来叛军实力不明,尽管俄军击毙众多头目,但不断有新人加入。
根据战报估算,近三年联邦军伤亡超过阿富汗战争(2001-至今)联军损失。随着伊奇克里亚废除与乌马罗夫宣布高加索酋长国,车臣及北高加索冲突有时被称为"北高加索战争"。俄政府未采用新名称,国际观察者多视为第二次车臣战争延续。
2008年4月底欧洲委员会人权专员哈马尔贝格访问高加索地区后称车臣有"明显进步",司法系统运作良好,但主要问题仍是失踪人口与遗体辨认。普京回应将考虑委员会建议。
1999年以来俄军在车臣持续反叛乱行动。2009年3月卡德罗夫宣布该时期终结。3月27日梅德韦杰夫总统与FSB局长博尔特尼科夫讨论正式终止车臣反恐行动,要求国家反恐委员会提交报告供议会审议,但强调车臣局势仍需FSB直接管控。官方称山区约480名活跃武装分子受乌马罗夫指挥。
2009年4月16日车臣反恐行动正式终止。
(注:文中标注[需引证]及[44][45][46]为原文保留的文献标记股票杠杆代持,插图表征以加粗显示)
发布于:浙江省Powered by 联华证券股票开户_炒股配资网_在线股票配资平台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